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动态 >> 正文

第一视点丨攻坚克难开新局——习近平在浙江的改革故事

发布日期:2024-07-05    作者:      点击:

从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这期间,正是浙江承前启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尤其是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推动的“八八战略”重大决策,擘画了新世纪浙江改革路线图,在加强制度创新、推进产业转型、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浙江元素、浙江经验、浙江样本。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让我们重新回望这段历史,体悟蕴含于其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勇气,着眼全局、面向未来的远见,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的初心。

发展出题目 改革做文章

习近平同志为什么会提出“八八战略”?

回望那段历史,浙江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因为当时,“浙江改革到了又一关键时刻”。

2002年10月12日,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履新浙江的习近平同志郑重承诺:跑好“接力赛”中自己的“这一棒”。

当时的浙江,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先行探索,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四强,城乡居民收入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

当时,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也在出现新的变化。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这既为浙江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高歌猛进之中,浙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和行政管理体系与能力不匹配、和自然环境不和谐等方方面面的矛盾越来越凸显。

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马不停蹄地下基层、访农家、上海岛、进企业,希望通过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能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浙江、把握未来。

电力短缺问题,是调研中被频频提及的一个重点。

2003年夏天,浙江人的日子过得确实有些“难”:工业企业“停三开四”“停四开三”,外贸订单大面积违约;生活用电一停半天,群众意见突出……

就在离省政府大院不远的西湖景区,为了省电,湖边的路灯和景观灯隔一个开一个。

有记者就此问过:“在停电的时候,习书记在想什么?”

“痛定思痛吧,人总是要长一些教训,才能增加一分动力,我们的资源能源不是取之不竭的。”

“习书记把当时的经济发展局势看得非常透彻、全面。他认为,过去那种缺地了批地、缺煤了找煤、缺电了发电的做法,只是解决表面一时的矛盾,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曾任绍兴市委书记的王永昌说。

2003年5月26日,在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同志对新时期浙江的改革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并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我们要继续发扬敢闯、敢冒、敢干的创新精神,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深谋远虑之下,浙江迎来了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

2003年7月10日,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深化改革。

“‘八八战略’是习书记对推进浙江长远发展的系统谋划和战略布局。”曾任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郭占恒说,之后几年,随着一个个战略的落地和取得实效,大家越来越深切地领会到,习书记的战略,把浙江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有机地联系起来,防止工作单打一,防止顾此失彼,防止“单向度”的发展。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

21世纪初的浙江,各级政府都有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理念,可究竟怎样把实事办准、办实、办长远,没有标准。

“看着政府投了不少钱,怎么自己没感受到多少实惠?”这是一些群众的意见。

“明明自己一腔热情,一年忙到头,让大家说句好怎么就这么难?”这是一些干部的不解。

2003年4月12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一区调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这一天,他对社区干部提的第一个要求,是把小区里没有雨污分离的小池塘整治好。

一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又一次来到翠苑一区座谈。会议最后,他问:第一次来看到的门口那个池塘整改了没有?

这样的“小事”,在习近平同志心中一点不小。

在翠苑一区的这次座谈会上,他提出,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决反映强烈的一些事情。

2004年初,省委公布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习近平同志领衔的,正是《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同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在习近平同志的要求下,从第二年起,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政府每年突出办10件实事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有专家指出,这一民生领域改革的最重要价值在于,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体地体现于民生领域,使党和政府最基础、最重要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看重的工作通过长效机制落到了实处。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多年来,浙江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率全国之先免征农业税;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五大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率先开展“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同样也要依靠人民。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2005年3月,一个调研组悄悄来到浙江中部一个叫后陈的村庄。

调研组规模不大,来头却不小:组长是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委派他们来的,正是习近平同志。

此行为何?

时间回到2003年。地处武义县白洋街道新建工业园区,后陈和边上不少村庄一道,拿到了上千万元土地征用款。但村务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干群关系紧张,涉及村干部贪腐的问题很多,先后两任村支书受到党纪处理。

当年11月,时任街道工办副主任胡文法被选派到村里任支书。他参照企业监事会,组建了一个由村民组成的财务村务监督小组,审查财务账目,并每月公开。这一做法,村民欢迎,县里也很重视,指导成立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拟定了几个制度。

2005年6月17日,村监会成立一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来到后陈调研。

“我觉得这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有益探索,方向肯定是正确的。”

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和多次重要指示推动下,“后陈经验”不断提升,被推广至全省、全国。2010年,村务监督委员会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之后,全国60余万个村庄纷纷建立监委会;2019年,又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用好“两只手”

义乌,改革中升起的一面旗帜,也是习近平同志重要的改革实践样本,他曾10多次到访。

2006年6月的一天,义乌城西街道横塘村的会议室里,刚刚完成调研的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指出了“两只手”的辩证关系——必须把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与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两只手”如何结合?习近平同志已有深入的思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起作用的只有政府这一只手,所以在改革初期重点是突出市场这只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切实转换政府这只手的职能,把政府职能切实转换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发挥好、规范好、协调好这“两只手”的关系。

2006年初的中国人民银行义乌市支行内,总是挤满兑付货款的外国面孔。彼时的中国外汇管制严格,义乌只是县级市,非居民外汇使用必须从银行过账,做一次生意,就得跑一回银行。从外汇管理到外资企业登记,处处掣肘。类似这样的麻烦事,在义乌这个大市场、小县城还有不少。

“桌子底下放风筝。”对此,专家一语道破其中尴尬。

在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下,义乌实行史无前例的扩权——金华市以延伸机构、委托或交办方式将131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义乌。义乌一时被外界称为“中国权力最大的县级政府”。

此后的义乌又多次以系统集成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引导市场主体放手干、大胆试、积极闯。

“市场的这只手壮大了,政府也可以转换出更多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去管。”为了把“两只手”理论落到实处,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打造服务型政府。

2004年2月2日,省委召开新春第一会:全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会,旨在解决机关效能突出问题,使各级机关和广大机关干部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在人民群众对机关工作的满意度上有新的提高。

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理念,浙江一直延续至今。

2003年,浙江开始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2013年11月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启动以“权力清单”为基础的“四张清单一张网”创造性改革举措。此后“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等工作次第推进,政府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当前,浙江正在大力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为市场主体创造更便利、更优越的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意识,贯穿习近平同志推进改革的始终。

在浙江工作期间,不管是考察还是调研,习近平同志都爱往农村跑,看完地方安排好的村,总还不满足,一定要去边上的村再走走。

一两个月走下来,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村与村之间、乡与城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农村生态环境也不尽如人意。

一次调研途中,习近平同志拉住同行的时任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

“能不能搞清楚浙江到底有多少个垃圾村?一届干部任期能消灭多少个垃圾村?”

省农办很快牵头拿出一套方案,计划花五年时间整治一万个村。

可一万个村,从何着手?

“习书记说,怎么整治、整治成什么样,要有一批示范村。”20年前部署的细节,顾益康历历在目:以县级为平台、乡镇为主战场、村一级为主阵地,每个县搞10个示范村,100个县就是千村示范,这个工程就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启动会,亲自部署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之后的4年里,习近平同志都亲自到县里去开现场会,带着大家起草报告,再一条条细化内容,每一项重大的计划和安排都亲自过目,一看公共财政拿的钱够不够,二看工作的力度大不大,三看老百姓的口碑好不好。

此后,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图景。

在环境问题的背后,习近平同志还关注到干部发展观、政绩观的问题。

2003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淳安调研。

那时的淳安,虽坐拥一湖碧水,却是浙江的欠发达县。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只有3亿多元。

当时,淳安县老百姓对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干部们也出现急躁情绪。当时有个说法,经济发展要靠项目带动,不管什么项目,先引进再说。

听完县领导的工作汇报,习近平同志郑重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领导不是好领导,淳安必须走保护先行之路。”

此后,习近平同志接连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章,详细阐释了“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等观点。

但究竟何为“绿色GDP”?具体到工作中如何考核?这些问题牵动着广大干部的神经,也呼唤考核机制的改革。

“我们提出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和规划,而领导干部一届任期只有五年,很容易产生生态省建设是遥遥无期、与我任期毫不相关的思想,而息息相关的只有GDP和财政收入。”在2004年6月28日举行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要求,对领导干部“绿色GDP”的考评指标必须量化、细化到年度,必须环环相扣。

在习近平同志的重视和推动下,浙江很快在全国率先启动“绿色GDP”考核体系的设计。

“绿色GDP”,首先要求整个指标体系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等全面情况;其次,在指标设置上,既要反映经济增长,又要反映经济发展的能耗、质量和结构等情况。

2004年,浙江在统计体系中,引入万元产值主要原材料消耗、万元产值能源消耗、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总量等四大新指标。同时,划定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功能区,牢牢守住生态红线。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浙江通过“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将生态价值释放到农业、文旅、商贸、科创等关联产业。2020年,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 陆域生态系统》,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两山”转化提供了标准支持、制度支撑、法律保障。

以开放促改革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沿海开放省份,浙江亦迎来巨大的时代机遇。

2004年3月,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不改革开放,就不能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扩大开放推动改革深化,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会后一个月,《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要实现从“外贸大省”向“开放大省”的跨越。

一系列服务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组合拳”同步推出,浙江在全国率先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建立“走出去”的专项扶持基金、扩大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加强海关、检验检疫等机构建设提高通关效率……

建设开放大省,不仅是对外开放,更有对内开放。“八八战略”第二条即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2003年3月21日,杭州宝石山麓的省政府大院驶出一列车队,这支60多人组成的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对上海、江苏展开学习考察。

出行6天,大家共同的感受,都是“震撼”。上海浦东新区,面向全球吸引资本、人才、技术;江苏昆山等地,依靠引进外资,发展出了强劲的外向型经济……

3月27日,回到杭州后的习近平同志,头一件事就是主持召开省委工作会议。他说,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就是接轨机遇,接轨发展,接轨国际化和现代化。

在《之江新语》专栏题为《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发展》的短论中,习近平同志阐述了著名的“地瓜理论”: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浙江为浙商走出去搭建平台,并做好引导。

向东接轨上海、借“海”出海;向西参与中西部开发;向北参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鹏一日同风起”,大批浙商北上西进,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实现更大发展,浙江开放发展呈现“东西双向开放”的崭新格局。

20年来,“地瓜理论”孕育出“地瓜经济”。浙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了双向对流机制,并在全球更大范围内获得了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提升产业链控制水平、建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浙江的开放型经济更具韧性、活力和竞争力。

“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以服务全国、放眼全球的视野来谋划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的殷殷嘱托,为浙江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指明了方向。

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2003年4月24日,夜已深。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俞旭平突然接到去淳安担任科技特派员的通知。

“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员已经下派,为何还会新增?”

原来,24日白天,习近平同志在下姜调研,听村民反映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当场拍板:“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

就这样,俞旭平成了浙江第101名科技特派员。他一头扎进淳安县下姜村,驻村一个月就和村民敲定发展黄栀子产业。

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下姜调研,点名要看黄栀子基地。此行不久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全面推行。俞旭平明白过来:“习书记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项改革,这是到一线了解落实情况来了。”

抓落实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称之为用“穷办法”“土办法”。

在浙江,他肯定、支持的“土办法”,很多最后成了“好办法”。

21世纪初的浙江,农村文化事业远落后于城市,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还无法收听广播电视节目。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点要放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上,放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上。”2005年6月1日,在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作出文化下乡的重要决策。

浙江钱江浪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钱江浪花艺术团)应运而生。

刚诞生的“钱江浪花”一穷二白,在习近平同志关心下,全省各级文化单位凑了500万元启动资金。每年演出200场,政府每场补贴5000元。

有了资金,演员从哪来?时任艺术团负责人陆湘汉招募了第一名“员工”——一台多功能流动舞台表演车。省内各大文艺院团纷纷出人,当家台柱子、梅花奖名角,个个都在车上亮过相。

就是用这样的“土办法”,2005年11月起,“钱江浪花”奔赴全省各地,免费为基层群众送演出,很快成为浙江文化惠民品牌。它的出现,也打破了以一团一院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在全国首创汇聚全省资源、群众点单、上门演出的文艺演出新模式。

小小“浪花”卷起千堆雪。20年来,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文化惠民的精神一直在延续,文化下乡的方式如今更加丰富了:农村舞台从流动大篷车换成了农村文化礼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在全省建立,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享受文化服务……

2023年9月考察浙江时,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八八战略”的启示时曾说:“之所以有成效,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20年。朝令夕改,那任何好的举措都是纸上谈兵,都将付诸东流。”

一以贯之,一往无前。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征程上,改革开放这艘巨轮,正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航道,破浪前行。

(来源:中国新闻网)